top of page
搜尋

各國碳市場與碳交易概況─日本


日本是全球前五大碳排放者之一,曾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卻於2012年退出。2015年,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目標碳排量較2013年減少23%,然而當時政策缺乏完整的減碳目標、未規劃火力發電廠退役,且過度仰賴不確定性高的創新技術等,曾引起許多爭議與懷疑。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義偉上任後,鄭重宣布目標2050年實現碳中和,緊接著次年4月提出2030年前減碳比例從23%提高至46%。隨著各國日益重視減碳議題,日本積極展示低碳轉型的決心,多次優化碳市場制度,期望成為亞洲的碳排放交易中心。


日本於2005年至2012年實施全國自願性排放交易機制(Japan Voluntary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JVETS),以協助企業達到減碳目標,政策如補貼企業購買能源效率較高的機器設備、參與企業必須依照碳排放權管控碳排等,其中約389個組織參與,共達1.89百萬噸減碳量,同時交易量達約26萬噸的排放權(平均每噸交易價格為9至16美元),JVETS僅在發行一年後便成為當時日本最蓬勃發展的交易市場。


2010年日本另實行地方性東京碳交易制度(Tokyo Cap-and-Trade Scheme),相異於JVETS為自願性,此制度屬於地方強制性碳交易機制。參與對象包含1,100座商業設施與300家工廠,期望在商業活動碳排放最多的東京地區,針對大型商業建物推出全球首創的碳交易制度,並訂定2020年前須相較2000年減少25%的溫室氣體排放,至2017年時已減少27% 碳排放量,提早達標。


日本碳抵換專案分為J-credit制度及聯合抵換額度機制(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JCM)。J-credit主要透過導入再生能源設備、節能設備或透過植樹造林等方式減排,經主管機關認定後可獲得證書(J-credit),其用途於抵銷碳排或至碳市場交易,截至2022年4月已認證804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額度。而聯合抵換額度機制則是由日本企業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減碳技術,將該減排量的部分額度轉讓給該企業,依此可申請溫室氣體減排憑證並於市場出售,2021年已與17個國家合作。


為了減少碳排放、促進低碳投資,日本自2012年起針對企業使用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徵收「地球暖化對策稅」,每公噸二氧化碳課徵289日圓。到了2021年,日本政府導入「碳稅」,依據碳排放量向不同生產階段課徵稅收,分為上游石化燃料原料進口、中游製造廠或電廠銷售石化燃料製品和電力、下游零售業者銷售石化燃料製品或電力需求者產生的二氧化碳。然而,碳稅導致製造業者能源、電力採購成本提升,如何使企業增加減碳投資,同時降低對於中小企業的衝擊,將是日本政府後續須考慮的重點。


透過大學聯盟推動碳中和、低碳技術相關教育研究,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傳播碳管理知識,相信碳中和目標已成為日本全國的發展共識,台灣也須向國際看齊,發展在地化的減碳機制。

日本除了政府自2020年積極推動碳中和目標外,不再只停留在國家層級,也鼓勵地方團體提出減碳目標,更在教育體系上成立聯盟,例如透過大學聯盟推動碳中和、低碳技術相關教育研究,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傳播碳管理知識,相信碳中和目標已成為日本全國的發展共識,台灣也須向國際看齊,發展在地化的減碳機制。


資料來源: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