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碳費是什麼?開徵碳稅、碳費倒數計時,企業再不減碳就出局!



為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國際陸續展開減碳行動及相關政策,歐盟預計2026年正式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徵收碳關稅,出口商品將首當其衝,同時企業營運成本也將受影響,碳定價機制扮演推動減碳的重要角色。綜觀國際,碳定價機制除了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TS),主要採行機制為以價制量的「碳稅」,由政府向產生排碳量的對象課徵環境稅,其稅收會進入國庫供任何用途。


根據2024年世界銀行《2024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自2017年以來,歐盟的碳價格逐年攀升,從每噸二氧化碳當量5.9美元增至2024年的94.7美元。同時,截至2023年,各國對企業徵收的碳稅與碳費總額達到了新高,約合新台幣3.34兆元,然而目前定價仍遠低於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升溫控制攝氏1.5-2度,2050年淨零碳排)所需程度:2030年達到每噸50-100美元的碳價水準。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約39個國家實施碳稅政策,其中包含日本、新加坡、瑞典、愛爾蘭、加拿大等多國等。以日本為例,自2012年起開始施行「地球暖化對策稅」,針對企業使用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進行課稅,稅率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289日圓(約新台幣63元)。新加坡則自2019年起開徵碳稅,初期稅率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5新加坡元(約新台幣113元),並計畫在2025年提升至每噸25新加坡元,並於2030年進一步提高至50至80新加坡元(約新台幣1,136至1,819元)。各國碳稅價格因徵收對象、政策方向及市場機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隨著全球對減碳要求不斷加嚴,碳稅價格將持續攀升,逐步成為減碳行動的重要推手。


|碳費是什麼?


「碳費」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徵收的費用,其核心目的是讓排放二氧化碳的污染者承擔應有的成本,避免為了產業經濟發展而忽視碳排放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透過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碳費政策旨在鼓勵污染者減少碳排放或改進高碳排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成為推動氣候行動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前台灣的碳費政策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負責制定與管理,並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的規定進行徵收,所得收入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用於支持相關減碳計畫。

台灣已於2025年1月1日正式徵收「碳費」,以每公噸新臺幣 300 元費率,未來將分階段逐步調升。,碳費為政府規費,其類似空汙費,會針對特定對象進行課徵,並專款專用於以減碳為目標的少數用途。


|碳費徵收對象有哪些?


碳費的初步徵收對象將以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電力、鋼鐵、水泥、煉油、石化、半導體及液晶顯示器等高碳排製造業,預計於2025年5月啟動試行申報,2026年正式實施收費機制。隨著碳費政策逐步落實,企業將面臨更高的環境責任成本,應加快腳步採取減碳行動,以因應未來低碳經濟的發展需求。


|碳費如何計算,費率是多少?


碳費是根據企業的碳排放量(公噸)乘以每噸的徵收費率來決定。以台灣訂定一般費率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新台幣300元計算,一家年排放30,000公噸的企業為例,其年度碳費計算如下:

30,000公噸 × 300元/公噸 = 9,000,000元。


|碳費抵減的方式有哪些?


環境部針對碳費提供企業以下三種可抵減碳費方式:

  1. 國內自願性碳權:包括自願減量、抵換專案及先期專案,部分項目限定於2024至2025年間使用。

  2. 國外自願性碳權:參考新加坡模式,允許企業使用國際碳權進行扣減,但扣減上限為總排放量的5%。

  3. 自主減量計畫:若企業透過使用低碳燃料、提升能源效率或採用再生能源實現減量目標,可享受優惠費率,碳費最多可減半。

 

無論是繳納碳費或碳稅,與其被動等待政府規範,企業應更積極規劃減碳策略並及早投入永續發展,以避免未來須承擔高額的碳成本風險,碳權便是企業未來的重要策略之一。


亞福儲能率先推出全球首創的電梯儲能碳權方法學,透過儲能系統中的電力回生裝置和儲存再利用技術,成功量化節能減碳效益,不僅能協助企業減少能耗,還可獲得碳權收益的方法。此外,亞福儲能提供碳權開發、抵銷、綠電轉供及減碳諮詢等服務,幫助企業有效應對全球低碳政策的衝擊,加速邁向永續轉型及提高競爭力。

 

延伸閱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