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碳中和是什麼?3個重點了解,企業碳中和、淨零排放各自意涵


碳中和是什麼?3個重點了解,企業碳中和、淨零排放各自意涵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各國相關法規日益嚴苛,企業營運成本、產品價值或品牌聲譽等皆面臨潛在風險,必須加緊腳步展開低碳轉型與創新。根據Net Zero Tracker (2023/6/12)統計,已超過140個國家宣示2050年將達成淨零碳排,台灣於2022年宣布「臺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欲跟上世界淨零行列的腳步,越來越多企業陸續承諾碳中和的目標,但如何化為行動是一大挑戰。


|碳中和是什麼?與淨零排放有何差別?


許多人會把「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相提並論,但這兩者代表的意涵並不同,將深深影響企業減排策略的擬定。以下將帶您深入了解碳中和是什麼,以及企業在達成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的過程面臨的三大困境。


碳中和是什麼?碳中和(Carbon Neutral)泛指企業、組織或政府在特定時間內的經濟活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經由減量、抵銷等方式相抵為零,通常衡量時間為一年,主要僅專注於控制二氧化碳。而淨零排放(Net Zero)為所有溫室氣體包含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等排放量與清除量達成平衡。



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面臨的3大困境

|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面臨的3大困境


對企業而言,循序漸進以碳中和為首要目標,才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關鍵步驟。然而目前總體環境下,企業在達成碳中和的過程面臨以下困境:


1. 企業碳管理意識與能力不足:

眾多企業理解減碳的重要性,卻鮮少有能力規劃完整碳中和路徑。所謂碳中和路徑,為透過「碳盤查、碳減量、碳抵銷」三階段,了解企業或產品碳排放量,進而制定減碳策略,以達到碳中和目標。企業於第一階段碳盤查會面臨碳排計算的瓶頸,尤以範疇三為最大困難點,台灣共計287家排碳大戶,供應鏈碳排佔一般企業總體碳排6~8成,如何掌握供應鏈資訊至關重要。


2. 碳定價制度尚未成熟:

國際碳定價節節攀升,歐盟將於2026年徵收碳關稅,台灣碳費機制也即將於2024年上路,然而多數企業仍處於觀望態度,僅初步了解低碳政策階段,尚未展開積極行動。面對持續攀升的碳定價,部分企業已開始推行內部碳定價制度,未來不論是否為排碳大戶,企業都須積極將碳成本納入考量,才能確實將減碳策略納入整體營運決策,以因應低碳轉型的政策衝擊。


3. 綠電資源不足:

要達成碳中和目標,能否購得綠電為發展關鍵之一,然而目前再生能源案場多數仍採行台電躉購制度,尚未全數投入綠電交易市場,當大企業積極購電的同時,將限縮中小企業及相關供應鏈的能源轉型空間,要藉由能源轉型降低企業碳排並不容易。除了採購綠電之外,企業勢必要搭配其它策略以達成碳中和,例如發展節能設備,或開發國內碳權等。


在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之下,企業需及早布局減碳策略及資源,否則將面臨高昂的碳成本壓力,如何從危機化為轉機是企業能否存續的關鍵。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的意義與影響


在閱讀完本篇文章後,相信讀者對於碳中和是什麼已經有一定的了解。總結而言,碳中和是一項重要的全球目標,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將碳排放總量降至零。然而,與淨零排放不同,碳中和強調在全球或特定領域內抵銷排放,而不僅僅是在特定時間內實現排放和吸收的平衡。企業在達成碳中和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挑戰,需要在技術、政策與策略上做出明智的選擇,以實現環保目標。透過碳中和的努力,我們可以為保護地球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寶貴的貢獻。

亞福儲能提供多元能源服務,協助企業使用綠能達成減碳目標。提供自然及科技碳權專案,幫助企業在進行碳抵銷的同時,兼顧企業及品牌形象,達碳中和或負碳目標,為環境及企業實踐永續經營。



參考資料:


Comments


bottom of page